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刘一诺
“年轻时受累不算累”,尹国良信奉老辈人说的这句话。从21岁起,尹国良就再也没有离开林场。
现任寿光林业生态发展集团、国有机械林场联合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的尹国良已经在林场工作了35年,尹国良把寿光市国有机械林场从一个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林场发展成了全国十佳林场。
“有地,甭管孬好,就能养人”
年,尹国良来到国营寿光机械林场。原本这是一片退海地,海拔不到2米,土壤表层含盐量为10‰,地下米土壤含盐量达10%,寸草不生,周围几乎见不到树木,老百姓描述这片重度盐碱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
年5月,尹国良被任命为林场场长,同年6月,文件下达:林场由财政拨款改为自负盈亏。
此前,林场已负债一百多万。靠5分钱一斤卖棉槐条子,三十块钱一根卖盐碱地上零星长着的小槐树维持运转。尹国良没有气馁,他想:有地,甭管孬好,就能养人,事在人为。
最终,尹国良看到了一条出路:台田上可以栽枣树,也可以栽种其他的果树。
经过反复论证,发展0亩苹果园,亩枣园,改造亩残次林的“一二三规划”形成。
建果园需要80万买树苗,尹国良争取到了潍坊、寿光两级的30万财政扶持。尹国良拿出了结婚用的两千块钱,又跟父亲借来了翻修家里房子的四千块,林场的员工们一起凑足了买树苗的钱。
之后的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重体力活栽种树木,将树苗生长的土壤完全置换之后栽种下树苗,之后取淡水浇灌。
年,机械林场的苹果、小枣收成多万公斤,纯收入96万多元。亩残次林改建成了高标准绿化苗木基地,年产各类商品苗木多万株,此后,尹国良又倡导将林地对外承包,搞农林间作。这项举措不仅依靠社会力量改良了土壤,还为林场增加了收入,仅此一项每年盈利50多万元。
创新思路治理盐碱地
顺应“盐碱随水来,盐碱随水去”的规律,尹国良形成新思路:抽取地下卤水晒盐,降盐改土,实现盐林两丰。
林场东部的重度盐碱荒滩面积大、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尹国良在这里建起盐场。年,盐场建成,当年产盐3万吨,收入40多万元。之后,尹国良进一步利用卤水资源,投资建起了溴素厂,实行溴盐联产,实现了增值效益。年,尹国良利用起林场发现的地热资源养甲鱼,上面建上大棚,当年获利棚均年纯收入10万元。
降盐改土、优化环境,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是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周边树木逐渐丰茂起来。
检测结果显示:打井抽卤水后,土壤含盐量由原来的4‰下降到了1.5‰,土壤淡化层普遍加厚,经济林和间作的农作物平均增产%。尹国良据此写出了第一篇论文:《盐林结合改良滨海盐碱地实验初报》,引起了国内众多林业专家的重视,一致认为这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有效途径。该试验项目自年在寿光林场实施以来,改善了林场立地条件,促进了林木生长,同时盐场每年实现利润50万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尹国良通过对地热水进行了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探索出了“链式”水产养殖方法。有限的淡水资源达到了6次利用、5次增值的效果,水产养殖业实现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尹国良等林场人创建的诸多模式,在全国林业系统都产生了样板、示范作用。
走在绿色路、荷园路、生态路上
旅游产业还未成形时,尹国良提出了建设旅游景区的想法。
年秋后,尹国良等林场人拿到上级扶持的万元启动资金,林场人凭借林场的多号人,完成了多万立方的土方工程。
要保证景区淡水充盈,林场人四处找水,八十几里外的弥河水、小清河水、附近污水处理场经湿地净化的水都被引进了园子里。尹国良随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