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卤素消毒剂杀菌性能好,
到底怎么好?怎么杀死病菌的?
卤素大家都知道,氟、氯、溴、碘嘛,上高中就学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它们都是氧化剂,外壳中有七个电子,可以接受一个电子成为卤化物离子。由于他们的反应性和电负性是从左到右递减,所以氧化力最强的是氟,其次是氯、溴和碘。
卤素电负性如下
氟(3.98)氯(3.16)溴(2.96)碘(2.66)
然而,卤素作为消毒剂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它的反应性,还取决于它的可管理性、选择性、化学稳定性和其他因素,包括形成副产品的可能性。例如氟是最轻和最具电负性的卤素,但是它的活性太强了,几乎可以攻击所有的材料,很难储存和应用,所以尽管它的杀菌能力很强,但是作为消毒剂而言,还是氯、溴和碘研究的较多,也应用的较多。
那氯、溴和碘怎么消毒的呢?
从化学原理看,都是生成相应的次卤酸(HXO),这是杀死微生物的重要物质。
含氯消毒剂溶解于水中时可产生未解离的次氯酸(HClO):
次氯酸浓度越高,消毒作用越强,酸性条件下,HClO量增多,杀菌能力增强,相反当pH大于7时,杀菌力降低,因为生成的次氯酸盐的杀菌能力比次氯酸要低很多。
含溴消毒剂中溴在水中迅速不成比例地生成溴负离子(Br-)和次溴酸(HBrO),还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氧化/还原歧化振荡过程进一步氧化生成溴酸盐(BrO3-)。
与次氯酸类似,次溴酸和次溴酸盐同样具有杀菌活性,而且次溴酸是更有效的消毒剂,这是因为它在pH6.0~8.5范围内,几乎不分解,所以溴的消毒效果对pH的敏感度不如氯(氯最有效的pH范围在6.0~7.5)。因此,溴有可能成为比氯更有效的消毒剂。
此外,如果是溴氯海因,同时具有氯和溴,首先次溴酸行使杀菌作用,而形成的次氯酸氧化消毒后失去活性的Br-成为次溴酸,使之重新具有氧化活性继续杀菌,使Br达到多次循环杀菌的作用。
含碘消毒剂在水溶液中碘主要以I2(非结合碘)、HIO、IO-、H2O+I、I-、I3-、IO3-等7种形式存在,其中I2、HIO在杀菌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从机理而言,都是单质、次卤酸和次卤酸盐进行杀菌消毒,那卤素消毒剂的杀菌效果跟什么有关呢?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