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重点难点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B

A.甲醇为一元饱和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A错误;

B.乙酸可与饱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泡,乙醇不能发生反应,与饱和碳酸氢钠互溶,两者现象不同,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鉴别两者,B正确;

C.含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其支链越多,沸点越低,所以烷烃的沸点高低不仅仅取决于碳原子数的多少,C错误;

D.戊二烯分子结构中含2个不饱和度,其分子式为C5H8,环戊烷分子结构中含1个不饱和度,其分子式为C5H10,两者分子式不同,不能互为同分异构体,D错误。

故选B。

2.

A

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由于S元素最高价含氧酸是H2SO4,不是H2SO3,因此不能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酸性:HClO4>H2SO3>H2SiO3,A错误;

B.同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元素的金属性:K>Na>Li,所以碱性:KOH>NaOH>LiOH,B正确;

C.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同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O>S>P,所以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2O>H2S>PH3,C正确;

D.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F>O>N,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3.

C

A.由信息可知,SO2易溶于水,也能使液面上升,故A错误;

B.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限度后,二氧化硫的量不再减少,液面高度也无明显变化,故B错误;

C.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为弱酸,分步电离出氢离子,故C正确;

D.亚硫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为硫酸,弱酸变强酸,也能使pH下降,故D错误;

故选C。

4.

D

A.用电石与水制备乙炔,还生成了氢氧化钙,原子没有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不属于最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故A错误;

B.用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制备乙烯,还生成了水和溴化钠,原子没有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不属于最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故B错误;

C.用苯酚稀溶液与饱和溴水制备2,4,6-三溴苯酚,还生成了溴化氢,原子没有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不属于最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故C错误;

D.用乙烯与氧气在Ag催化下制备环氧乙烷(),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属于最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5.

C

A.石墨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很小,容易在层间发生相对滑动,是一种很好的固体润滑剂,A项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可以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B项不符合题意;

C.聚乙炔的结构中有单键和双键交替,具有电子容易流动的性质,是导电聚合物,C项符合题意;

D.乙二醇容易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混合后由于改变了冷却水的蒸汽压,冰点显著降低,故乙二醇可以用作汽车防冻液,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A

A.在工业上采用苯、乙醇、水三元共沸法制取乙醇钠,具体操作为:将固体氢氧化钠溶于乙醇和纯苯溶液中(或环己烷和乙醇溶液中),加热回流,氢氧化钠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水,其中水又和苯形成共沸物,通过脱水工艺脱除,就得到了乙醇钠,A正确;

B.盐酸的工业制法之一工业上制取盐酸时,首先在反应器中将氢气点燃,然后通入氯气进行反应制得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冷却后被水吸收成为盐酸。在氯气和氢气的反应过程中,有毒的氯气被过量的氢气所包围,使氯气得到充分反应,而不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B错误;

C.在催化剂作用下,NH3和O2反应主要得到NO,C错误;

D.Al2O3是两性氧化物,能够与NaOH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氧化铝坩埚熔融NaOH固体,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7.

B

A.浓硝酸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A正确;

B.保存NaOH溶液应该用橡胶塞,不能用玻璃塞,B错误;

C.白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燃,故保存在冷水中,C正确;

D.FeSO4中二价铁容易被氧化,所以保存时需加入少量铁粉防氧化,D正确;

故答案选B。

8.

D

A.利用活性炭除冰箱异味、处理泳池水,利用活性炭多孔具有吸附性,A不符合题意;

B.FeCl3腐蚀印刷线路板发生2Fe3++Cu=2Fe2++Cu2+,利用其氧化性,B不符合题意;

C.NaHCO3作膨松剂,主要利用其生受热分解生成CO2,使面团充气膨松,C不符合题意;

D.用浓氮水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反应为:2NH3+3Cl2=N2+6HC1,HCl+NH3=NH4C1,利用氨气的碱性与还原性,D符合题意;

故选D。

9.

B

A.镁能在CO2中燃烧生成MgO和C,A项错误;B.稀硝酸可与单质银反应生成AgNO3、NO和水,使银镜溶解,B项正确;C.SO2也可以与Na2SO3溶液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C项错误;D.随温度升高KNO3溶解度明显增大,随温度升高NaCl溶解度变化不大,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除去KNO3中的少量NaCl,D项错误;答案选B。

10.

B

铝土矿(主要成分Al2O3,还含有Fe2O3,SiO2等)加入足量烧碱,Al2O3、SiO2溶解得到偏铝酸钠和硅酸钠,加入氧化硅,得到硅酸钙沉淀,滤液2中还含有NaOH和偏铝酸钠,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偏铝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高温灼烧得到氧化铝。

A.流程中滤渣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可用于炼铁,A项正确;

B.固体加热要在坩埚中进行,B项错误;

D.过滤时,必须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D项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1.

B

A.液氨汽化和干冰升华都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具有制冷作用,常用作制冷剂,故A正确;B.CaCl2·6H2O不具有吸水性,所以不能用于干燥剂,故B错误;C.由于CuS和HgS的溶解度都非常小,所以可用用Na2S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和Hg2+,C正确;D.铁粉具有还原性,可以用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故D正确;

故选B。

12.

A

A.NH4Cl溶液由于NH水解呈酸性NH+H2ONH3H2O+H+,H+可以和铁锈反应,故NH4Cl溶液常用于除铁锈,A符合题意;

B.在游轮底部连接一块锌块,这样锌、铁和海水中的电解质溶液能够形成原电池,由于锌比铁活泼,锌作负极,只需定期更换锌块就能达到保护船体的作用,故利用的是原电池原理而不是电解原理,B不合题意;

C.铝在常温下被浓硝酸钝化后,在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后,阻止金属铝继续与浓硝酸反应,故常温下用铝罐贮运浓硝酸,与金属铝的导热性无关,C不合题意;

D.NH4HCO3可用作氮肥是由于其中含有N元素,与其受热易分解无关,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

D

A.Y是SO3,硫单质与氧气不能在点燃时经一步反应生成SO3,A项正确;

B.Z为Na2SO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价态变化规律可知Na2SO3可被还原为S单质,B项正确;

C.X为H2S,H2S水溶液中硫元素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单质,C项正确;

D.H2S(X),Na2SO3(Z)属于电解质,SO3(Y)属于非电解质,D项错误;

答案选D。

14.

B

15.

C

某混合物可能含有Al、Cu、Fe2O3、Al2O3,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Al、Al2O3和NaOH溶液反应,因此溶液中至少有这两者中其一,固体N加入过量盐酸,有蓝色溶液,说明有铜离子,由于铜和盐酸不反应,因此说明是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和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

A.已知m2<m1,则混合物中可能含有Al2O3或Al或Al2O3和Al,故A错误;

B.由于有固体P,说明是铜单质,由于Cu和Fe3+反应,因此蓝绿色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为Cu2+、Fe2+和H+,不可能含有Fe3+,故B错误;

C.Fe2O3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和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氯化亚铁,因此固体P一定是未反应的铜单质,故C正确;

D.N溶液中含有偏铝酸钠,向溶液N中滴加足量盐酸,生成氯化铝、氯化钠和水,没有白色沉淀,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6.

C

B.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则可用作透雾能力强的高压钠灯,B正确;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中和胃酸,一般用氢氧化铝、碳酸镁、碳酸氢钠等,C错误;

D.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潮解,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晶体,碳酸钠晶体风化得到碳酸钠,D正确。

故选C。

17.

BC

A.由于硫化铜为不溶于稀硫酸、稀盐酸的沉淀,所以该反应才能发生,通过该反应无法判断H2S、H2SO4的酸性强弱,A错误;

B.实验室常用MgSO4溶液与NaOH溶液制备Mg(OH)2沉淀,Mg(OH)2不溶于强碱,B正确;

C.铵根离子与氢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这是氨气的特征反应,C正确;

D.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可氧化碘离子,由操作和现象不能说明氧化性:Fe3+I2,D错误;

故选BC。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