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滑动
卢柯把全部的心思集中在学习上,四年之后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攻读的还是相同的专业,他觉得这个领域里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
年硕士毕业后的卢柯,获得了到国外去留学深造的机会。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卢柯并不这么想,他觉得越简陋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创新和斗志。科学的研究更取决于人的能力。最终,卢柯还是选择继续留在金属所里攻读博士学位。年卢柯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继续留在所里任研究员。
4、做科研把自己“捂”进去
熟悉卢柯的人都知道,他除了锻炼身体没别的爱好,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每个晚上都有工作,每周只休息半天,离开金属所不是回家就是去机场——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和会议,其他地方几乎不去。他把自己定位成职业科学家,“不做科研,还能做什么?”他效率非常高,几乎是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他一直在加速理解什么是科研,加速实践自己的科研想法。他的理由是:“越早经历,越早能修正自己的错误,死之前做有价值事情的时间就越多。”为什么能这么快呢?卢柯认为客观上是自己运气好,主观上方法和努力很重要。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做科研有做科研的方法。跌跟头爬起来也有爬起来的方法。他的方法是“讲求效率,缺什么就学什么,不被动等待。”卢柯课题组合影
年5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的科学前沿进展讲座上,他把自己的求学体会转送给在场的多名国科大本科生:“去找兴趣,越早找到越好。国科大的科学前沿讲座涉及各个领域,是找兴趣的好机会。”“这一轮精品讲座扫下来,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到底喜欢什么,应该会有点思路。至少你能了解到老师们的兴趣。有时候,改变你兴趣的,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人。你跟了一个导师,这辈子就可能‘捂’进去这个领域了,能‘捂’进去是好事儿。”5、做科研就是自己和自己斗
“捂”进纳米材料领域后,卢柯一直专注于对材料“制备-结构-性能”关系的思考,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年至今,卢柯课题组先后研究出“纳米孪晶结构”“梯度纳米结构”“纳米层片结构”等几种新型纳米结构,研究水平国际领先,为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不是没有过挫折和痛苦,卢柯的实验也曾好多次做不下去。他说,“做不下去时,就跳出来,放到更大的视野下去看看。”
年,卢柯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路上偶遇一位国际大牛,他兴奋地说起自己在做的表面纳米化研究。大牛一瓢冷水泼下来,“你去看某某人的文章,有人早研究过了,nothingnew。”
备受打击的卢柯并没有叫停实验。他读完文章后,仔细分析别人做了什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他和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做样品。从年—年,第一代样品做出来,卢柯觉得“完了,就到这儿为止了!”样品坑坑洼洼,粗糙度太大,根本看不见表面纳米层对力学性能的效果。
“要放弃吗?”
“要放弃,这是技术问题,但大目标不变。”
“万一错了呢?”
“有可能错,那你也得承受。科研有风险,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跟谁斗?”
“跟自己斗!”
卢柯扔掉第一代样品,扔掉了之前的原理,换思路带领学生又做了五年,还是什么都没做出来。不过,这回他认定自己的思路是对的,不放弃。
年5月19日,卢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讲座现场
一年后,“两头粗中间细,界面光洁,强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纳米结构样品就做出来了。年,这项成果被发表在《Science》,起初大家都不相信能实现,后来又都跟风做。年,美国材料学会秋季大会上,还开设了专门研讨“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的分会。
同时期,卢柯课题组还开展其他多项研究。年,他们发现利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表面纳米化技术成功应用到了宝钢集团冷轧厂的拉矫辊上,大幅提高了拉矫辊的使用周期。
像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是少数,“99%的新材料都停在死谷里,等待着走出去。”材料研发过程的复杂性、长周期、大尺度跨越、低成本要求,卡死了很多新材料走向实际应用,也让卢柯和很多从业者感到不幸,“大部分人在死之前,是看不到他研究的材料能用上的。”
综合自“南京理工大学、顶刊动态、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科学院、经济日报、解放网、新浪新闻、中国经济学人”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