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又如何实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bdfyy999.com/

提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体在池塘。本文针对我国内陆池塘养殖存在的关键制约问题,阐释了池塘绿色养殖的概念,明确池塘绿色养殖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化、清洁化和精准化,其实现途径和手段是生态工程和数字化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池塘绿色养殖的主要措施是构建理论支撑体系、开发绿色养殖设施、研发精准养殖装备,以及集成生产技术配套、升级工业化管理技术、发展绿色养殖小区。

我国渔业发展有效改善了居民膳食结构,为国民健康贡献了25%的优质动物蛋白。其中,养殖水产品已占国民食谱动物蛋白的20%以上,并呈不断上升趋势。池塘养殖是我国最主要的水产养殖方式,也是未来水产品供给保障的主要方式。我国多数养殖池塘建于20世纪70-80年代,普遍存在设施系统落后、生产方式粗放、水质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低,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全面转型升级。

一、传统池塘养殖面临生态环境压力

(一)传统池塘养殖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水产养殖迅速发展,产量从年的40.3万吨上升到年的.39万吨,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比重也从年的15.2%增长到年的74.51%。我国的水产养殖分为海水和淡水养殖两大类,其中淡水养殖分布较广,在全国各个省区均有养殖。淡水养殖的形式主要有池塘、湖泊、水库、稻田、河沟以及网箱、网围、工厂化等。其中,池塘养殖规模最大,年内陆池塘产量达.3万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71.91%。

我国池塘养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鱼类人工繁殖、水体增氧机械和全价配合饲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池塘养殖理论和技术。受社会经济条件所限,当时主要采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水而建”的方式进行建设,“池塘+进排水沟渠+增氧设备”是基本配置,养殖生产主要采取经验管理,平均单产水平为公斤/亩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后,池塘养殖产量迅速提高,平均单产水平达公斤/亩以上,在一些地区池塘养殖草鱼、鲤鱼产量甚至达-公斤/亩。依赖环境水质、缺少科学管理以及盲目追求产量,造成了养殖病害频发、污染排放加重以及产品质量隐患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以来,原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了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至年底累计改造池塘万亩以上(约占全国池塘面积的1/3),有效扭转了池塘养殖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池塘养殖生产方式粗放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传统池塘养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据调查,传统池塘养殖每生产1kg鱼需耗水3.0-13.4m3,其中每生产1kg大宗淡水鱼占用土地1m2,平均用水量约为3m3。按照年全国池塘养殖.3万吨水产品计算,全国池塘养殖的每年需水量约为6.86×m3,占地表水源供水量(49.×m3)的13.96%,是全国农业用水量(37.68×m3)的18.2%。虽然养殖用水最终回到自然水体,但由于传统养殖易导致富营养化,对外界水环境的影响大。据调查,在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过程中,投入的饲料约有10%-20%未被摄食,被摄入饲料也仅有20%-25%的氮和25%-40%的磷用于生长,其余75%-80%的氮和60%-75%的磷则以粪便等形式排入水体。研究表明,江浙地区淡水池塘养殖的年总悬浮物(TSS)、高锰酸钾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直接排放量分别约为kg/hm2、kg/hm2、kg/hm2和5.0kg/hm2,养殖排放已成为一些地区重要的面源污染。

(三)传统池塘养殖难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传统池塘养殖是开放系统,养殖用水不仅受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影响,还受到外部水体环境中难降解化合物、重金属、抗生素等污染物质影响,存在潜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据报道,在我国主要河流中,劣Ⅴ类水质河段的长度约占河流长度的9.8%,富营养湖泊占全部湖泊的78.6%,富营养水库占全部监测水库的28.8%,省界断面中劣Ⅴ类水质占17.1%。在中国七大流域水体中,均可检出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其中松花江、淮河、海河和珠江流域较为严重,其多环芳烃(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s)、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BiphenylsPCBs)、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dePesticidesOCPs)以及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DiphenyEthersPBDEs)无论是在水生植物还是在水生动物中均有检出。在一些地区的池塘养殖水体中POPs呈不断增加趋势,由于POPs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污染风险越来越大。另外,重金属富集、环境激素和抗生素残留、藻毒素污染等问题容易影响传统池塘养殖的水产品,进而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

二、池塘绿色养殖的内涵和要求

绿色生产(greenproduction)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按照绿色生产原理,绿色水产养殖(greenaquaculture)是将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应用养殖结构优化、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手段,提高养殖系统物质转化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的一种水产养殖发展形态。绿色水产养殖涉及养殖环境、养殖生物、饲料营养管理、病害防控等多个方面,具有“生态、清洁、精准”的特点。

(一)生态化

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我国有悠久的生态养殖历史,早在3多年前的殷代就有“贞其雨、在圃渔”的纪录,到了清代,江浙、湖广一代兴起了“桑基渔业”“蔗基渔业”“畜基渔业”“果基渔业”,使我国的池塘生态养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清洁化

清洁化生产起源于年美国3M公司发起的污染预防计划(pollutionpreventionpays)。按照联合国环境署年修订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为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对人类和环境风险,而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的一种综合、预防性的战略对策”。清洁化应用于水产养殖是对水产养殖生产过程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消除养殖投入品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并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方式。

(三)精准化

精准农业是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继LISA(低投入可持续农业)后,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一般采用3S(GPS、GIS和RS)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对农资、农作实施精确定时、定位、定量控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精准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是指以水产养殖学和信息学为基础,通过跟踪监测环境变化对养殖动物生态、生理的影响,而采取的精细养殖生产操作与管理过程,是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全面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

三、实现池塘绿色养殖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ecologicalengineering)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爆发,在一些发达国家催生出的生态与工程交叉技术。年美国学者HowardT.Odum提出了生态工程的概念,并定义为“为了控制生态系统,人类应用来自自然的能源作为辅助能对环境的控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欧美等国迅速发展,并用于生态环境治理等。中国的生态工程最早由马世骏于年提出,并定义为“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虽然我国的生态工程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具有显著的独立性和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在农业、林业、环保、工业等领域已广泛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病害的不断爆发,人们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