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消毒工艺的优缺点总结

北极星水处理网讯:本节主要讲解污水消毒工艺的优缺点总结,包括消毒技术总结、各消毒剂能力比较、氯系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消毒。01、消毒技术总结对于污水处理,消毒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艺部分,所以《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相关条款也对消毒工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6.13.1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应设置消毒设施;6.13.2规定污水消毒程度应根据污水性质、排放标准或再生水要求确定;6.13.3污水宜采用紫外线或二氧化氯消毒,也可采用液氯消毒。对于消毒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两项:1.物理法消毒,包括加热、冷冻、辐照、紫外线和微波等;2.化学法消毒,包括化学消毒剂、各种卤素、重金属离子等,在具体一点就是氯及氯的化合物,包括液氯、次氯酸、醋氯酸钠、次氯酸钙、二氧化氯、氯胺等;金属离子包括铜、银;能够造成pH值改变药剂,包括酸碱;表面活性剂、臭氧、卤素,包括碘、溴等。02、各消毒剂能力比较▲二氧化氯消毒器对于各类型常用消毒剂的消毒能力的对比呢,可以总结如下所示:1.氯:消毒机理为氧化和氯代作用,但是会生成三卤甲烷,并且随着水体中的pH值升高,三卤甲烷量增加,一般在水中的接触时间为30min,有持续的消毒能力;2.二氧化氯:消毒机理为氧化还原反应(注意没有氯代反应),反应过程中把高分子有机物降解为有机酸、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氯被还原成氯离子,和水中pH无关,并且不产生消毒副产物,雨水的接触时间通常为30min,且有一定的持续消毒能力;3.臭氧:消毒机理为氧化,且不增加水中的含盐量,并且消毒效果与水体pH值多少无关,与水体的接触时间大约为5~15min,但是没有持续消毒能力;4.紫外线:消毒机理为物理作用,不改变水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会因为带入附加物造成二次污染,消毒效果不受水体pH值影响,且与水的接触时间段,仅为十几秒,但是没有持续消毒能力。对于以上4中常用消毒手段,最最常用的还是氯消毒,且氯消毒也是注册给排水考试的一个重点,需要掌握。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第6.13.8条规定:二级处理出水的加氯量应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运行经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二级处理出水可采用6~15mg/L,再生水的加氯量按卫生学指标和余氯量确定。对于案例计算来说,含氯化合物的实际及有效氯百分数是常考点,需要大家会换算。不过有效氯的计算公式出处却是在《给水工程》上,大约是第九章第2节。在这里直接摘出,以供大家参考。有效氯=有效系数×含氯量=(夺取电子数/Cl-个数)×(氯分子量/化合物分子量)。例如ClO2有效氯含量=(5/1)×(35.5/67.5)=2.63。03、污水的臭氧消毒臭氧既是一种强氧化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消毒剂。通过臭氧氧化可以去除水中的嗅、味,提高和改善水的感官性状;降低高锰酸钾盐指数,使难降解的高分子有机物得到氧化、降解,通过诱导微粒脱稳作用,诱导水中的胶体脱稳;杀灭水中的病毒、细菌与致病微生物。对于臭氧的投加量,最需要大家警惕,因为相比较于氯系消毒来说,其投加量计算有一个系数,是经常坑人的存在,所以大家一定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9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