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键的直接官能团化反应已经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应用在材料科学、农业化学和医药工业的有机合成中。其中通过邻位导向基团的螯合作用活化芳烃邻位C-H键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的研究,不过,相比之下间位C-H键活化的反应难以进行,直到最近才通过Ru催化剂实现了突破。非均相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使用,可以提高过渡金属的重复使用率,极大的节省工业成本。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文献报道非均相Ru催化剂参与的芳烃间位C-H活化。近日,德国哥根廷大学LutzAckermann课题组在Angew.Chem.Int.Ed.首次报道了非均相Ru催化的碱基间位C-H溴化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该反应选择性的发生在芳环的间位,而更加邻近且容易活化的邻位C-H键以及其他具有更低解离能和更强酸性的C-H键,并没有反应发生(Figure1)。
Figure1.非均相Rh催化的碱基间位C-H溴化。图片来源:Angew.Chem.Int.Ed.
作者课题组首先将嘌呤衍生物1a的芳环间位C-H溴化反应作为标准反应进行条件的筛选(Scheme1)。经过多种条件筛选,DMA是最优的反应溶剂,并且该反应可以在空气中进行。RuCl3(5)水合物对于该反应具有比较好的催化活性(entry4)。使用Si负载的非均相催化剂Ru
SiO(6)也能够有不错收率,以及唯一的间位溴化选择性(entries6-14),当将催化剂用量降至5mol%,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基本不受影响,非均相催化剂6比催化剂5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此外,常用的Pd、Co、Rh、Ir等催化剂并没有反应活性,并且其他类型的非均相Ru催化剂表现也很差(entries6-1)。Scheme1.反应条件筛选。图片来源:Angew.Chem.Int.Ed.
接下来,作者对底物普适性进行了研究。使用5做为催化剂,嘌呤N上连有多种取代基的底物,都能够以不错的收率和高选择性得到目标产物(Scheme1a)。进一步的动力学实验证实了该反应相对于催化剂Ru是一级动力学反应。但是使用DO作为混合溶剂时,并没有显著地得到H/D交换产物(Scheme1b)。并且反应中加入,6-二叔丁基吡啶时,C-H溴化的反应并没有受到影响。
Scheme1.催化剂5的底物普适性研究及动力学实验。图片来源:Angew.Chem.Int.Ed.
类似的,作者对非均相催化剂6催化嘌呤类衍生物间位C-H卤化反应的底物普适性也进行了研究。Si负载的非均相催化剂Ru
SiO(6)对核酸类衍生物1表现出很好的间位C-H溴化反应催化活性(Schemea)。除此之外,该催化体系对于嘌呤之外的其它含有杂环的芳烃,都具有较好的间位C-H溴化催化活性(Schemeb)。并且作者对合成a的反应进行了催化剂回收实验,反应五次之后,也会有超过60%的收率,反应七次之后,收率也有45%。并且,该反应得到的产物可以直接通过Pd催化的偶联反应连接芘等荧光基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最后,作者课题组对非均相催化剂6的结构性质进行了研究,对纳米颗粒催化剂进行了XPS和SEM检测,发现Ru活性位点在基态和氧化态有细微的位移。
Scheme.催化剂6的底物普适性研究。图片来源:Angew.Chem.Int.Ed.
——小结——
作者课题组首次报道了芳基嘌呤类衍生物间位C-H溴化反应,该反应使用非均相Ru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底物普适性和位置选择性。反应完的Ru催化剂可以很好地回收并且重复使用,为碱基的直接荧光标记提供了新的方法。
原文(扫描或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2.html